被当地人称为“磕头虫”的采油机依然随处可见。只是有些已经永远低下了它的“头”
至2009年底,胜利油田共找到76个不一样的油气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7.2亿吨,累计生产原油9.08亿吨,约占建国后全国原油总产量的五分之一
东营市客运总站附近,一处名为“海信天鹅湖”新修楼盘小区中央,几只高大的“磕头虫”很不和谐地矗立着。“在东营市,采油是生存之本,一切都得为它让路。”小区工作人员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别说是小区内,就是家门口、马路,任何设施都得以采油为先”。
东营市就是这样因油田而存在。“先有磕头虫,后有东营市”,是这座城市与油田的关系。
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石油工业部把华北地区勘探重点集中在了东营,1961年,石油工业部部署了华8井,于2月26日开钻,4月16日发现了日产8.1吨的工业油流。
1966年2月,我国探明了山东境内的第一个大油田———胜坨油田,由于该油田位于东营地区胜利村一带,为了纪念石油会战取得的重大成果,1974年“923厂”更名为“胜利油田”。
1983年,东营市因油而建,拔地而起,如今已拥有180万人口。整个东营市分布着10个胜利油田下属的采油厂。
至2009年底,胜利油田共找到76个不一样的油气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7.2亿吨,累计生产原油9.08亿吨,约占建国后全国原油总产量的五分之一;累计生产天然气518亿立方米,实现税收2295亿元。
令人费解的是,这样一座“长”满油田的城市里,每隔数十公里才见一个的加气站口,远远地隔着几公里,急需加气的车子便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石油是国家物资,我们这里开采出来的油气总是先满足经济发展更需要的区域,本地的油气价格一样要跟随全国甚至全球的水平来定价。”胜利油田综合科高级工程师耿延久表示。
与用油气相仿,东营市并未从胜利油田的高产量中获得发展优势,这就如同胜利油田一线工人并不能从油气的高价和市场的多头垄断中获利。
48岁的石油工人陈荣安在河口采油厂已经工作十多年,灰黑色的东北盖耳帽耷拉在两侧,七八级的海风吹得他睁不开眼睛:“收入刚好够孩子上学!”每月2000元不到的薪水,在东营这座小城里,“一切都刚刚好”。
即便如卢延久这样的中层管理者,谈起收入便有不平:“外界传的高薪跟我们丝毫没有关系,在东营,不足3000元的月薪只是中等水平。”
这个冬天以来,河口采油厂的飞雁滩和大王北油区先后遭受两次暴风雪、冰凌和海潮的袭击。“1月2日凌晨,6级大风,滩海潮位2.5米。1月20日早上,风力达7级,阵风10级,滩海潮位2.5米。油区‘三网’(管网、电网、井网)受损严重,原油产量损失巨大。”
河口采油厂一矿四队的指导员张树勇这几天忙成了“救火队员”。虽然河口采油厂的大部分油井位于浅滩,但是两周来的海冰已经冲上了他们在海中开辟的输油通道。而19日的一场大风,则刮断了该厂用于给采油机供电的大部分电线多口井不得不停工。抢修工作在刀割般的海风中进行着。这并不是油井遇到的最大海冰。
年2—3月,渤海发生百年不遇的大冰封灾害,整个渤海被几十厘米至一两米、甚至八九米厚的坚冰封堵了50天之久。虽然长在海边
从事石油开采工作十多年,对张树勇来说,如此之大的海冰依然是初见。“风暴潮是有的,1982年那次也很大,海水淹了好几个油站,但今年是冰灾伴随着风暴潮,还真有点不知所措。”河口采油厂所在的飞雁滩是国家级生态保护区。每年春临大地
万物复苏时,成群的海鸟栖息于此,海边的芦苇里时常有野生动物出没。胜利油田将石油运输的道路往大海延伸,这些马路也成为海鸟的歇脚处。这个冬天
记者在飞雁滩看到的却是一片凄凉之景。枯萎的芦苇被冰封在浅滩上,白花花的冰凌将它们“点穴”冰冻,伸向大海的马路上嶙峋的海冰伴随着风暴潮冲上道路,冷不丁一块岩石大小的海冰占道中央。由于飞雁滩是盐碱地
电线电缆不适宜地下铺排,满目的电线杆子将视野分割得七零八落。也正是因此,那些原本站立在浅滩上的电线无一例外遭遇了海冰和风暴潮的冲击而倒下。而这些供电设施是维持浅滩油井工作的强大动力。100多口井因此歇业。停工不要紧
“时间一久,海下的泥沙就在井下堆积起来,这样即使电路维修好了,通上了电,油井也可能被堵上”。陈荣安带着四五名采油工人在53号油站清洗油井。整车整车的淡水拉到油站,注水,抽水。陈荣安打开一个闸口,澄黄的海水被抽上来,他用手接了几滴,放到嘴边添了一下:“咸的,还是海水,还没干净!”这个冬天以来
河口采油厂的飞雁滩和大王北油区先后遭受两次暴风雪、冰凌和海潮的袭击。“1月2日凌晨,6级大风,滩海潮位2.5米。1月20日早上,风力达7级,阵风10级,滩海潮位2.5米。油区‘三网’(管网、电网、井网)受损严重,原油产量损失巨大。”采油厂的灾情汇报中如此记录。海冰给采油厂带来的损失被统计成几个数据
条井站道路不同程度的损坏、垮塌甚至损毁,23个井场站台受损,11个井场站台被冲毁。25条单井管线被冲出悬空甚至冲断,13条油、气、水干线或悬空。浸泡在海水中的电线杆发生倒杆、断杆、歪杆等情况共计57根,变压器台损坏4座,6KV线口,部分油井被迫长期停井,直接产量损失1493吨。同时,灾害造成8口水井注不进,采注系统平衡破坏,间接产量损失难以估算。浅海平台被围1
,回流的海冰和原有这个海域的海冰堆积起来,越堆越高还是会带来危险。当河口采油厂正在如火如荼地抢修中时,位于东营市仙河镇的海洋采油厂因海冰带来的停产束手无策。“停产,等天气好起来,等冰融化。”
在埕岛中心2号平台上,36岁的崔建国依然每天在夜幕降临后给家中的孩子打电话。他不知道冰何时能化开,正常的采油何时能展开。
海洋采油厂一共有两个中心平台,浅海18米深的油井开挖是他们的作业范围,“再深处就是中海油的势力范围了”。
2号中心平台下辖33座单井平台,“其实等于是一座海上的联合站”。中心平台有消防、注水、输油、生活等5个平台组成,
,整座中心平台上一般会有20多名采油工人。“海冰对海上钻井平台的影响,主要是运油船靠不了平台,开采的油就没法运走。”崔建国对海冰撞击平台并不担忧,“那是要非常厉害咯,这次应该不会这么严重”。除此之外,
,“今天一个上午就跳了4次闸”。海洋采油厂宣传部的毕颜立和记者说,在单井平台上,常常会给上平台的工人预备煤油灯,或者带上临时发电机。
,但这并不代表云开冰融。“风停下来后,浮冰会随着海潮回流,回流的海冰和原有这个海域的海冰堆积起来,越堆越高还是会带来危险。”位于桩西镇的黄河海港码头上,一艘渔船试图靠港,采油厂的破冰作业船为其开道。不远处的海域中,几座钻井平台靠在近海,“那些平台已经停工了,
,工人早就下来了,要等冰化了之后再拖出去重新开工”。采油厂一位姓郑的工作人员和记者说。黄河海港附近的海域成了没有海浪的冰海,此处冰厚处达50厘米。海洋采油厂一位王姓的主任估计,海冰使得该采油厂每日损失130吨产量。
4吨是油,96吨是水。”胜利油田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灾难的冲击。“最早的油田是1964
,好多老油田已经慢慢枯竭。”与这场海冰灾害一样令人担忧的是如何保证油田的产量。
河口采油厂张树勇跟记者算了一个数据,其下辖的215口井每天测出液(油水混合)量是7000
,经过处理之后可以从中提取出600吨的石油,事实上“我们的综合含水量要达到90%以上。”这种每况愈下的生产是不容回避的,“是自然规律,每个油田开挖久了必然会减少产量。”胜坨油田的陈队长和记者说:“胜坨油田现在的综合含水是96%,简单地说,
100吨产品中,有4吨是油,96吨是水。”海洋采油厂一位工作人员透露,作为中国第二大油田,事实上胜利油田已经慢慢在落后了,去年长庆油田的产量就超过胜利油田跃居第二。
,虽然任何一个人都在努力。”如此情况下,不断勘探出新的油井变得特别的重要。采油机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磕头虫”,是原油开采不可或缺的机械设备,石油就是靠它们一叩首、一抬头不停地从地层深处涌流而出。记者在河口采油厂一矿四队基地的现场看到,“磕头虫”的运作方式,是有一个在陆地上几米的长杆向上拉起,
,通过做功将地底下2000多米的石油提到地面,尔后通过地下管道直接运送到指定的地点,随后再将其运送到原油油库中。为减少电能消耗,队里将采油的吨油成本分项目分解,并进一步细分到单井,对照成本计划和实际的需求之间的差额,通过成本评价定量筛选“治理哪些井,
由于胜利油田的油品含水,在采完100吨油之后,其他的96吨水就要有渠道解决。它不能排污到黄河中,
(矿化度达到15000),比海水(矿化度200)还要难处理,“目前还没有技术能够解决,所以必须注入地下”。注水的过程同样是个耗电的过程。付出的成本和收获的石油越来越不成比例,或许海冰只是“屋漏”时候的一场“连夜雨”,作为新中国发展史上的符号,怎么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胜利油田面临的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