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农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创新提出农村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五治”工作。通过改革集成资源“抓统筹”,充分发动农民“强主体”,分类推进“建机制”,突出实效“提功能”,重塑了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全方面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乡村治理水平,实践和探索出了一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路径。
紧盯存量房、新建房、闲置房、危房“四类”房,做好“清、建、管、用”四篇文章,打造风貌协调、环境舒适、现代宜居的农村住房。
一是全面清。开展宅基地权籍调查,全面摸清底数,建立“一房一档”,按照农村危险房屋、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确权登记等类别,分类制定措施化解问题。
二是严格管。开展《贵阳市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条例》立法,将农村宅基地批准书、规划许可证审批权限下放委托到乡镇,建立“一站式”审批管理服务窗口,提高审批管理和过程监管能力。
三是集中建。按“多规合一”修编实用性村庄规划,合理地布局农房集中建设区,引导村民集中建设居住;编制农村村民住宅通用图集,培训农村建筑工匠,提升农村建房水平。
四是盘活用。制定农村闲置房屋盘活利用专项方案,通过开展交易买卖平台流转、包装开发利用、土地整理入市等多种方式,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住宅“沉睡”资源,形成了开阳县企业搭建平台型“622+1”、修文县合作社组织经营型“811+N”等盘活模式。
坚持饮水、生活垃圾污水、黑臭水体“三水同治”,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治理目标,将水管起来、净起来、活起来。
一是保障饮用水。围绕“水量、水质、水价”三个关键,按照“建大、并中、减小”思路,优化农村供水工程布局,开展农村供水保障巩固提升工程,全力保障农村群众饮水安全稳定。
二是治理农村里的生活污水。以资源化利用为主,以整村推进的思路制定“一村一策”,按照居住相对集中区域利用污水处理设施或接入城镇污水管网、相对分散区域建立分散式处理设施严格管控,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
三是消除黑臭水体。全面排查农村黑臭水体,编制整治方案,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体净化等措施综合治理,逐步消除存量,实现动态清零。按治理需求分离厕所产生的黑水和洗浴、洗涤、厨房产生的“灰水”,强化源头治理。
以“干湿分类”为重点,紧盯分、投、收、运、处“五个环节”,突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进农村垃圾治理。
第一环节,家庭“干湿”分类。发动群众在家中做好第一次“干湿分类”,厨余垃圾、果皮、树叶、畜禽粪便等可腐垃圾,就地用于喂养畜禽或沤肥还田。
第二环节,群众投放干垃圾。结合村寨人口数量、密度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置干垃圾投放点,引导群众将干垃圾投放至集中收集点。
第三环节,村集中分类和收运。设置村第二次集中分类和收运点,由村保洁员(分拣员)在村集中收集点进行第二次分类和收运,从其他垃圾中分出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
第四环节,第三次分类和初次处理。在乡镇转运站配建分类收集间,通过完善垃圾分类收处体系,对进入乡镇垃圾转运站的其他垃圾,由乡镇转运站分拣人员进行第三次分类和初次处理,分出低值可回收物及残余有害垃圾,压缩处理其他垃圾。
第五环节,做好终端处理。可回收物由物资回收企业回收处理、有害垃圾由有资质的企业作安全处置、其他垃圾由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发电。
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治厕治水同治、室内室外厕所同治、公厕私厕同治,有效解决“小厕所、大民生”问题。
一是治厕治水同治。积极探索改厕模式,以无动力集中(联户)处理模式、土壤渗滤单户消纳模式为重点,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厕所粪污及生活垃圾污水共同治理。针对城镇周边村寨、旅游景区和居住较集中的村寨农户,厕所粪污纳入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集中处理;对居住较为分散的农户,创新采取“三格式化粪池+小型生态湿地+隔油池”模式,推动黑水、灰水、油水同步治理。
二是室内厕和室外厕同治。运用农村住宅通用图集,严格将厕所纳入新建房屋一体设计审批,要求厕所建在室内。在充分尊重农户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将“入室”作为改厕申请的前置条件,引导农户建新厕后拆除旧旱厕或改变用途。
三是公厕私厕同治。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五有”公厕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厕统一管理。针对私厕,持续开展“回头看”,推进农村户厕不断提质。探索了息烽县“12345”、花溪“村寨管家”、清镇市“站+点+区”、观山湖“连心卡”等管护模式,推动公厕私厕全生命周期有效运行。
围绕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三个重点”,依托“一约一会”平台,全方面推进移风易俗。
一是建制度。组织村(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建立红白理事会,将“三个重点”移风易俗事宜详细的细节内容和标准写入章程,实行酒席报备管理制度。建立积分制、红黑榜、媒体曝光、监督举报问责等激励约束制度,及时曝光和处置违规滥办酒席情况。
二是作引领。抓关键少数,组织党员、干部带头落实移风易俗的规定,党员干部带头签订承诺书,村(居)民主动签订承诺书。制定婚丧事“3、5、15”政策倡导标准,婚事1天办结、丧事3天办结、婚事(单方)丧事办理桌数不超过15桌、礼金不超过50元。
三是优服务。搭建“1+10”婚事新办平台,举办集体婚礼、婚事新办主题实践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殡葬改革,规划建设“一村一生态公墓”,引导集中公墓安葬和节地生态安葬。
四是促共治。推行信息线索互通和部门联动机制,线上线下开展“七进”宣传,加强对红白理事会考评管理,对民间执事人员进行登记管理,对酒店、农家乐、殡仪馆等重点场所告知管理,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农村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