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上将李聚奎逝世。李聚奎临终之前,将自己的孩子们都召集起来,嘱咐道:
“作为一名员,我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信念而战,我没有一点私人财产。”
随后,李聚奎颤抖着手,从枕头底下掏出五封信,这是他仅有的一份遗产,他将这五封信,分别交给了五个孩子。他说: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你们要永远记住。
儿女们拆开信封,上面写着:三大纪律,八大注意。然后,李聚奎又在五页纸上,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字一句地写了出来。
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党员干部,更是充分的利用了自己的宣传优势,到处宣扬民主主义,号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奋起反抗,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武装革命、农民起义。
李聚奎出生在湖南一个农家,在24岁那年,他被湖南的革命浪潮所感染,毅然参加了彭德怀率领的平江起义,在他的带领下,他成为了一名英雄。
当他加入的时候,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这辈子都要跟着党,党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一九三○年,李聚奎被调到陈毅担任第六军团第三纵队的旅长,随后参加了长征,“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这句话,一直铭刻在他心中。
不但如此,他还以埋伏、游击等战术,借助地利,给大军创造进攻的良机,而且一击制胜,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为“反围剿”取得了三次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四次“反围剿”,他以极小的代价消灭了敌人一个师,战斗结束后,主席紧紧地搂住他,大声说:“红军万岁!”
一九三三年八月,军委给李聚奎颁发了二级红星勋章,这是一种只有在战争中立下大功的人才可以获得的勋章,从这一点上,李聚奎就能看得出来。
在夺取乌江胜利之后,在大渡河上,他以一条小艇,以十七人的勇敢,在敌人的炮火掩护下,渡过了大渡河,夺取了生死存亡的渡河基地,受到了人的高度赞扬。
一九三六年十月,红军三大主力在黄河会师以后,为了创建河西根据地,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以红四方面军司令部为中心,以西渡黄河的红四方面军司令部和红5、9、30军共计21,000多人为西路军,李聚奎任红第九军团的参谋长。
但是,驻扎在甘肃和青海的三万多“马家军”,以及十万“民团”,不久就向西路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尽管李聚奎率领红军进行了英勇的战斗,但是由于兵力悬殊,最终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西路战败。
李聚奎的部队被冲散,仅剩最后一名警卫,却没有让他崩溃,他看了看西沉的夕阳,心中忽然冒出了一个想法:既有日出,又有日落!西路虽然溃败,但是革命尚未结束,还有中央和河东的红军,不会被俘虏和屠杀。我们要到河东,找到党中央,找到我们的红军!
李聚奎和警卫们一起,“讨饭千里”去找党中央,因为警卫的脚已经溃烂,不能行走,李聚奎只得将他交给一户贫苦人家照顾,自己独自上路。李聚奎背着一包干粮,拄着乞丐棍,拿着指南针,乞讨了两个月,这才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红军队伍里。
李聚奎回去看到,想说什么,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只说了一声“主席”,就噎住了。则说:“您是关二爷,虽败犹荣!”
1938年五月,李聚奎和副师长一起,到冀南开辟新的根据地,接替段海洲领导的游击队,并担任政委。
李聚奎很清楚,整编段海洲的五千多人的军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且他也很清楚,在这样一支鱼龙混杂的军队里,要做好政治工作,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所以,他从国家和人民的方面出发,通过训练骨干,送人学习,请人讲课,整顿军纪,使段部的军容和军貌为之一新。
过了一个多月,抗日青年义勇军就被编入了八路军一二九团,司令员是段海洲,副司令是徐新吉,政委是李聚奎。
1938年冬天,为了整顿鲁西北的抗日形势,李聚奎奉命前往鲁西北,成立一二九师先头部队。
鲁西北,原来是一支以爱国将军范筑先为首的部队。范筑先接受了的方针,并从八路军那里学到了一些关于抗日的经验。还亲自给他写了一封信,以示对日的慰问。
后被内奸出卖,壮烈牺牲于聊城城下。为恢复这一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在鲁西北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而李聚奎则担负起了建立该纵队的重要任务。
李聚奎同当地的党组织取得了一致意见,就立即从当地的干部中挑选出一支队伍,然后又从师中抽出一支部队,。他本人担任了先纵司令员和政委,参谋长是刘致远,政治部主任是王幼平。
在先遣纵队成立以后,为了纪念范筑先,曾任朱先军、青年纵队第三团、津浦军两个大队,并由他们共同指挥。
一九四○年六月,与朱先军合并为一二九师的新八旅。李聚奎在完成了整编之后,就被调回了部队。
一九四一年春天,李聚奎从一二九师师长那里得到指示:“,山西太岳区决死战一纵队的司令员和政委,再三请求,要从我们这里抽调一名有战斗经验的指挥员,我们就把你调过去。”李聚奎一听到这个“决议”,想也没想,就同意了。
随后,又对他进行了具体的指示,例如关于如何建立一纵队,如何采取怎样的办法。末了还特意嘱咐道:“你们是农村出来的,文化水平不高,决死部队里又以年轻的学生居多,必须讲究工作方法;要善于同知识分子打交道。”
李聚奎点了点头,说他会克服自己的急躁,工作方式比较单纯,和一起,带领一纵队走得更远。于是,他被任命为决死队的副司令。
李聚奎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走遍了所有的兵团,每一个团都要呆上十天,听一听他们的工作报告,跟他们谈一谈,对他们的情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回到师里,他把自己掌握的情报报告给,提出要把纵队编为一二九师,由领导,并且要把自己同阎锡山脱离的事公之于众,以使决死军团有一个正当的地位。
立即打了个电话,把政治部的主任和副主任都叫了过来,讨论这个重要的问题。
李聚奎在会议上提议,按照八路军的传统,召开一个党员大会,介绍一下军队的发展,选出一个领导人,然后安排下一步的任务。在达成共识后,他立刻开始执行计划。在党代表会议上郑重地说:“我们是由中国领导的反日军队!”
李聚奎与相互扶持,在军队内部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整体素质,并与日军在太岳区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
两人经历了许多危险,彼此之间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后来成为太岳军区的政委和太岳区的党委书记。
李聚奎为第一纵队的旅长,同时担任第一军分区的司令员。在给《李聚奎回忆录》写序时,评价道:“聚奎同志治军有方,用兵聪明,沉着冷静。”“聚奎同志建立山西新军,功不可没。”
日本人在一九四五年被击败并无条件投降。第二年底,李聚奎等人因应东北的需要,被调往东北。
一九四七年西满军区建立,李聚奎在西满军区担任参谋长一职,辅佐黄克诚、李富春等人,参加西满军区的各项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十月十日,毛主席依照国家情况的发展,觉得加强军队的政治、军事和人民的纪律是很有必要的。为此,《中国人民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也称为“双十训令”)由毛主席亲手草拟,。
毛主席在这个《训令》里说:“我军三大纪律,八大注意,执行了很多年了,但是,每个军队的详细情况都不一样。如今,重新制定规则,重新发布。但愿你们能以此作为标准,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并加以贯彻。”
中国军队与人民的关系,以“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为准绳,空前地团结起来,例如,在东北地区,人们积极参加军队,军队建设迅速;在淮海战役中,几十万人民对前方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这就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严格执行。
李聚奎很清楚这一点,并将这一点,作为人民战胜敌人的武器。除此之外,李聚奎还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当作了自己的人生行为规范,时刻提醒着自己,提醒着子孙后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李聚奎被选为四野副参谋长,抗美援朝时,他还是东北军区的后勤部长,后来,他还成为了解放战争时期的一员。在此过程中,李聚奎还见到了军民一家的温馨场景。
1955年1月,由李聚奎主持的全国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会议,决定从克拉玛依开始钻两口井。在这一年的年底,一个油井开始喷射石油。
一些人,包括苏联石油方面的专家,都把克拉玛依看成了青山,哪里像个大油田?
沥青山的现世,就代表着克拉玛依的原油泄漏,如果继续拖延下去,将会严重地影响到全国的经济发展。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准噶尔盆地的中部,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成油岩,而这块成油岩又恰好是最好的遮蔽物,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这片区域内,蕴藏着大量的原油,可以大规模的开发。
李聚奎看到部里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便决定带领一批人,再加上几位专家,到克拉玛依去调查,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新疆石油局局长张文彬一到乌鲁木齐,就带了一大堆资料,和他的一帮同志互相印证,证明了克拉玛依是一块盛产石油的宝地。
在对克拉玛依进行了大规模开采之后,中国的石油储量从1955年的60公吨上升到了150公吨。
克拉玛依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李聚奎将目光转向了东北地区,他从西安地质局抽调邱中建等七位地质专家,组成一个地质小组,奔赴松辽平原,展开勘查工作。
1958年3月,李聚奎调到后勤处任政委。随后,李聚奎又回到了队伍中,不过这一次,他的军衔却是被剥夺了。
李聚奎的军衔是1955年,不过当时李聚奎还在石油部门,毛主席对他下达的最后一道命令,让他错失了一次机会。
后来,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他的资历,对他进行了考察,发现他符合大将的标准。
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为离退休干部配备了一辆新车。李聚奎将军一到,就召集了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开会。
他说,这辆汽车是党委和国家给我的一点微薄之力,只给了我一个人,请大家多多关照,我家不允许任何人使用。他们要是用这辆汽车,那就是你们监管不力。
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这位传说中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将军与世长辞,临终时,他将子女们都召到病榻旁,对他说:「我是一名员,一生为信念而战,并无私人财产。」
这是党和政府给我安排的住处,等我死了,你就得搬走。”话还没说完,这位老人就颤抖着,将自己在五页纸上的“清单”递给了五个孩子。孩子们翻开一看,上面写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